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249章 论汉末教育环境推行科举的可能性!(2/6)

作者:恒安德佩
为科举提前打个基础。”

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,主要是察举、征辟。

它相对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而言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,但到了东汉后期,举察制便被世家大族垄断,出现了所谓的“举秀才,不知书;举孝廉,父别居”的荒唐局面。

而科举制相对于举察制,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,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,可以吸收大量出身寒门的人士,进入到统治阶级。

当然!

对于上位者而言,科举制更是一个平衡世家、寒门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,一旦科举出来,对于徐荣等人而言,也算是能有个交代。

“科举?”

刘辨细眉微蹙:“这能行吗?”

军师联盟解释道:“只是打个基础而已,肯定没问题,何况汉朝时期,不是没有考试,只是没能流行开而已。”

“哦?”

刘辨大感疑惑:“当真?”

军师联盟极其肯定地道:“自然是的!根据历史系专家介绍,汉末时期,朝廷有太学、鸿都门学、邸弟学、四姓小侯学。”

“太学自然不必赘言,乃是汉武帝元朔五年,置博士弟子员50人,在京都长安的西北城郊,正式成立太学。”

“至于鸿都门学,是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,因校址在雒阳的鸿都门而取名,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。”

“啊?”

刘辨惊诧:“文艺专科学院?这里面教什么,琴棋书画诗酒花?”

军师联盟解释道:“辞赋、、尺牍、书法、字画等。”

“原来是这样。”

刘辨暗松口气,转而又问:“那四姓小侯学呢?这名字有点意思。”

军师联盟:“四姓小侯学是外戚创办的贵族学校,创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,所谓四姓,即樊、郭、阴、马四大氏族,他们都不是列侯,故名小侯。”

“至于邸弟学......”

军师联盟简单给出解释:“它跟四姓小侯学差不多,全都是贵族学校,招收的是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。”

“其中,年龄在5岁以上的40余人,又招收邓家近亲子孙30余人,在宫廷中开办,专设教师和保姆,教以经书。”

“据说邓太后每天早晚,都要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,恩宠到了极点,这是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的学校。”

刘辨倍感震惊:“受教了!”

军师联盟则继续介绍汉朝的教育体系:“此外,汉朝还按照行政区域,设置地方官学,郡国设‘学’,县道邑设‘校’,乡设‘庠’,聚(村)设‘序’。”3

“所以,汉朝的教育体系还算是比较完善的,只是它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,在朝廷的教育机构称太常,是兼管教育的,地方学校则由各级行政长官兼管。”

“专家猜测!”

军师联盟强调道:“可能正是因为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关,教育工程由太常及各地官员兼管,才导致它没有最终成长起来。”

“不过,也正是因为汉朝有完整的教育体系,倒是给辩爷推行科举制,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,难度系数骤降。”

纯粹的新鲜事物,不管它再好,想要让人接受,总是非常困难的,它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,才可能真正被人接纳。

如果大汉没有从中枢到地方,甚至深入到村落的教学环境,专家想要推行科举制,其实是非常困难的。

它相当于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。

最为重要的是,教育体系虽然容易搭建,但能否被百姓、士族接纳,却是一个非常严肃,且不容忽略的过程。

“没错。”
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